两个人,15000公里……杨思琪和她的教练罗洋在距法国巴黎15730公里的塔希提岛创造了中国冲浪的历史——杨思琪代表中国队首次登上奥运会冲浪赛场,最终获得并列第九名。从东京奥运会无缘参赛,到巴黎奥运会闪耀赛场,中国冲浪项目如何实现从零基础起步到奥运参赛的跨越?近日,记者前往广东汕头,在冲浪全国锦标赛现场,挖掘该项目突破背后的故事,探寻中国冲浪发展历程,期望能为新兴项目发展带来一些启示与借鉴。
一个人的比赛 两个人的征战
去年12月底,记者在汕头全国冲浪锦标赛上见到了杨思琪,她皮肤黝黑,身材比其他女选手壮硕一些。赛场上,她的动作大气舒展,不愧是征服过塔希提岛大风大浪的“小孩姐”。
时间回到去年7月27日,杨思琪出战巴黎奥运会冲浪女子组预赛,成为站上奥运赛场的中国冲浪第一人。面对极具挑战性的浪涌,她毫无惧色,连闯两轮,成功晋级十六强。第三轮,她不敌美国选手卡罗琳·马克斯(后者一路拼杀夺得金牌),最终以并列第九名的成绩完赛。
“冲浪项目像为杨思琪量身打造一样。她敢拼,对浪况把握也好,爱琢磨。”四川省帆船帆板运动管理中心冲浪项目负责人方陶认为,杨思琪非常适合冲浪项目,她的教练罗洋也是一个好学的人,“罗洋虽然不是冲浪专项出身,但他爱琢磨,还自学了英语。国家队出国训练时,他作为助理教练兼翻译,从外教那里学到不少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”
两个爱琢磨的人凑到一起,整天研究怎样把浪冲好。在接受采访时,杨思琪告诉记者,她和教练有时观点不一致,这时两人会沟通,“教练对我说过,他讲的不一定都对,我要自己琢磨。”冲浪人爱讲一句话——海上问题,陆上解决。杨思琪和罗洋说到做到。
2024年世界冲浪运动会,杨思琪在复活赛第六轮拔得小组头筹,凭此获得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,之后他们前往国外进行针对性训练。塔希提岛以“管浪”闻名,美国洛杉矶有一个人工造浪池专造“管浪”,杨思琪在那里训练了一个月,之后去萨尔瓦多参赛,积累比赛经验。巴黎奥运会前,杨思琪和罗洋又回到洛杉矶训练了一个月。通过“管浪”的专业训练,让杨思琪在备赛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快速适应比赛环境。
按计划,杨思琪和罗洋要提前一个月到塔希提岛适应浪况,但由于客观原因,他们只提前不到半个月才抵达赛场。到塔希提岛后,杨思琪病倒了,眼看比赛就要开始,师徒二人非常着急,“当时发烧了,一直在休息,但我非常想去训练、去冲浪。”杨思琪说。
好在长期的外训外赛练就了杨思琪的适应能力,她最终在正式比赛中快速调整,连闯两轮,晋级十六强。虽然在第三轮输给强劲对手未能晋级,但杨思琪的遗憾只是“没能冲成一道管浪”,更多的还是享受比赛。
被问及在距中国体育代表团15000多公里外的赛场比赛是否会孤单,杨思琪说:“还好,因为有教练在。一个中国记者姐姐给了我很多徽章,我拿着徽章去同国外选手交换,交到了很多好朋友。”
为中国冲浪刻上奥运印记
冲浪项目在我国如何从零起步到奥运参赛?为什么是杨思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?这两个问题的答案,离不开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与各省区市联合共建的决策。
冲浪在我国发展相对落后,在2016年进入奥运会前,我国每年只举行一场比赛,运动人口基数少,发展程度低。2016年,冲浪正式入奥,成为2020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,它在我国也迎来发展契机。
2018年,水上中心组建了一支集训队备战东京奥运会,当时的集训队队员大多是冲浪爱好者,技术水平不高,备战时间十分紧迫,最终未能取得奥运资格。到了巴黎奥运会周期,直至2023年底,集训队依然没拿到资格。随后,水上中心果断决定:取消集训队,搞“(国省)共建”。
同自由式小轮车等项目一样,冲浪在巴黎奥运会周期也进行着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,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开放办国家队,全力撬动地方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的资源杠杆,让多元的社会资源汇聚到备战的大池子,“国省共建”模式应运而生。
水上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国省共建”模式的实施,充分发挥了地方队伍的积极性,打通省市去国外训练的途径,有更多冲浪运动员在省市队伍的组织下得以适应国外更优质的浪况,从而提高竞技水平,国家的冲浪人才队伍就此扩大。
“真正形成了全国一盘棋,聚是一团火,散作满天星。”水上中心项目负责人如此评价“国省共建”带来的好处。
以四川为例,国家队未能拿到奥运资格,取消集训后,杨思琪回到四川队,但与水上中心签订“国省共建”协议后,她继续冲击奥运会资格,“当时,我们还是不甘心,想争取一下,就参加了世界冲浪运动会。”方陶介绍道。
随后就是大家熟悉的一幕——杨思琪在世界冲浪运动会复活赛中发挥出色,取得了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。“参加完比赛,我和教练正准备走,有人叫我们等一下,那时我们就在猜是不是拿到了资格,结果真的拿到了!”杨思琪向记者描述着拿到资格时的情景。
从那天起,杨思琪与中国冲浪的名字刻上了奥林匹克的印记,完成了历史性突破。
图片来源:新华社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