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果不知道‘体育八条’,一定不是合格家长。”
新学期伊始,这是北京家长群里共同的热门话题。所谓“体育八条”,就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、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》,从“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”“打造效果显著的体育课”“丰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”“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”“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”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”“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机制”“完善评价机制,加强督导检查”等八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。其中“杜绝‘说教课’和‘不出汗’的体育课”“杜绝‘阴阳课表’”等提法,更是被不少家长称赞“及时”“接地气”“深得吾心”。
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,也是社会的关注、家庭的关切。一段时间以来,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,打出一系列“组合拳”,持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,明确“健康第一”教育理念,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。但也应该看到,很多政策文件在执行落地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“折扣”“走样”,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镜”问题依旧严峻,学校体育执行不严格、不规范的情况依旧存在。
北京市中小学“体育八条”就是坚持问题导向,直面当下体育课存在的种种问题,用真招实招对形式化体育课说“不”。
当然,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其他形式的体育教育教学,目的都是培养孩子、家庭、学校乃至全社会的体育习惯。当体育成为一种习惯,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相信体育课自然会更加受到重视。诚如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,希望通过新的措施让体育课从“外在要求”转变为孩子的“内在需求”。
健康是1,其他都是后面的0。1没有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,同样如此,更是如此。提高人的健康素养,青少年是黄金期。这个阶段,长身体是第一位的,身体健康了,才能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。
北京市中小学“体育八条”再一次引发了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切,我们更应记住的是:孩子的健康,永远是“1”。
相关附件